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luo3days 发表于 2024-6-17 17:18:52

世界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

第一版为8卷本,1925年以后逐渐修订扩充,至1970年扩充到22卷,并附有1卷年鉴,此后一直保持了这种22+1的规模和形式。到1992年编纂出版了国际版。全世界有3800多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和专家参与了撰写和审订工作。《世界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共20卷,编译出版历时11年半,有600多位中国专家学者和高级编校人员参与了这一工作。1~19为条文正文,20为索引和附录,共有条目17183条,图片约2w幅,地图1300余幅,总字数2600w。美国人当初真的是心比天高,熠熠生辉,现在不提也罢。
其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大条目和小条目混合编排的编写方式。百科全书编写方法上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小条目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不列颠百科全书》都是按“小条目主义”编辑思想编写的,书中所有条目都是小条目,因此,只能做工具书使用。而《世界百科全书》不仅有大量小条目,还有不少将某一类或某一方面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描述的大条目,这样,便于读者集中、连续地了解和学习这一类或这一方面的基础知识。这种大条目就像是百科全书这部大书中的一部小书。如“中国”、“美国”、“绘画”、“航空”、“鸟”等等都是大条目。由于《世界百科全书》采用小条目和大条目混合编写的方式,所以,它既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又可以作为可随意查找的知识性读物进行阅读,是一部学习型的百科全书。本书的第二大特点是文字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在保证知识正确性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某一种知识和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外延,而不追求描述的严格和精确,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表述。其次,在不可避免要使用科技术语时,就在条目释文中立即予以解释。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书中有“美国文学”这样一个条目。开头这样写道:“‘有谁会读美国书呢?’1920年英国评论家锡德尼·史密斯问道。‘文学,美国人一无所有……他们的文学都是舶来品。’但是,近150年以来,美国文学发展到如此的高度,以至英国评论家朱利安·米切尔这样问道:‘为什么美国小说家比我们写得出色得多?’”这样的表述风格,可没有一般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刻板”印象和“严肃”气息,但无疑,非常生动,引人入胜。

本书的第三大特点,是拥有大量的精美插图,数量达到2万多幅,约占全书篇幅的1/3。而且,这些插图大多放在条目文字的附近,起到与条目释文互相澄清和补充的作用,增加了直观性,使复杂的概念和程序更易于理解,让阅读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这样大量的、内容广泛的、美轮美奂的、赏心悦目的插图,是其他任何百科全书所没有的!
本书的第四大特点是,对条目释义文字深浅的选择,根据该条目主要读者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鹰”和“狮子”条目是为低年级学生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写的。“热”、“物理学”条目是为高年级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写的。其次,对一些较长的条目或大条目,条目释义即贯彻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大条目“鱼”和“计算机”就是这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例子。
本书的第五大特点,是在大条目的释文中或释文后设计了“参见”和“思考题”。“参见”部分,列出了本书中所有的与你阅读那个条目的知识相关的其他条目,使读者能更方便地了解与这一条目内容相关的更多更深的知识。“思考题”部分则精心设计了与该条目内容相关的思考题,以帮助读者掌握该条目内容的重点和特点。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