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唯物辩证法
徐崇温所著的《保卫唯物辩证法》是一部系统阐释唯物辩证法理论、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结合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深入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回应了当时学界对唯物辩证法的质疑与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该书进行介绍:### 一、写作背景与核心主题
徐崇温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保卫唯物辩证法》的创作背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哲学界关于唯物辩证法科学性的讨论密切相关。书中强调,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核心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与形而上学的静态、孤立思维形成对立。作者通过梳理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辩证法、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革命的演变历程,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特点。
### 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框架
1.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史基础**
书中系统梳理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指出古代朴素辩证法虽把握了“现象总画面”的普遍联系,但缺乏对细节的科学分析;黑格尔虽恢复了辩证法的地位,却将其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继承,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这一部分大量引述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以及列宁对辩证法两种发展观的区分,强化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根基。
2.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徐崇温强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哲学斗争的重要维度。形而上学将世界视为静止、孤立的实体,而唯物辩证法主张从矛盾运动中理解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书中以毛泽东关于“哲学中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论述为纲,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既反对唯心主义,又超越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3. **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徐崇温在书中还批判了部分西方学者对唯物辩证法的误读。例如,他针对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实践哲学”进行辨析,指出其可能滑向唯心主义的理论风险,并强调唯物辩证法必须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这一论点与他在其他著作(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立场一脉相承。
### 三、学术贡献与现实意义
1. **理论深化**
该书通过重构唯物辩证法的历史逻辑,澄清了其与旧唯物主义、唯心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并强调其作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的当代价值。例如,书中结合列宁关于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论证了唯物辩证法在揭示社会变革规律中的指导作用。
2. **方法论启示**
徐崇温提出,唯物辩证法不仅是认识工具,更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武器。他引用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一观点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哲学界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维度具有启发意义。
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撑**
在后续研究中,徐崇温进一步将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指出中国的发展奇迹根源于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例如通过矛盾分析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这体现了其理论体系的一贯性与现实关怀。
### 四、学术影响与评价
《保卫唯物辩证法》出版后,引发了学界广泛讨论。有学者评价其“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向深入”,并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纯洁性的同时,推动了理论创新。尽管部分观点(如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界定)曾引发争议,但其对唯物辩证法系统化、历史化的阐释,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 结语
《保卫唯物辩证法》不仅是一部哲学史论著,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力作。徐崇温通过严谨的文本分析与现实关照,展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当代的解释力与生命力,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提供了重要视角。对于当前哲学研究而言,该书在方法论与批判精神上的启示,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哲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