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列斯论恋爱、婚姻和家庭(熊复编写)
### 熊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书籍介绍#### **一、书籍概况**
该书由熊复主编,红旗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婚恋家庭议题的文献汇编。全书以平装32开本发行,定价0.4元,共95千字,内容聚焦马列主义对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观的重要文献之一。
#### **二、内容架构与理论特色**
1. **经典文本选编**
书中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涉及婚恋家庭的核心论述,包括: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剖析婚姻制度与私有制的关系,指出父权制家庭是“女性历史性失败”的开端。
- **马克思与燕妮通信**:展现革命导师的私人情感实践,如马克思1856年致燕妮的情书,强调爱情应超越阶级与物质束缚。
- **列宁批判“杯水主义”**:反对将性解放简化为生理需求,强调婚姻自由需以经济独立与社会化劳动为基础。
2. **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
编者通过主题分类(如“婚姻的经济本质”“家庭职能的社会化”),将分散的论述系统化,凸显马克思主义“婚恋关系是生产关系反映”的核心观点。例如,书中强调资本主义婚姻本质是“财产继承的工具”,而共产主义将实现“以性爱为基础的自由结合”。
#### **三、历史价值与局限**
- **学术意义**:
该书是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家庭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为妇女解放运动和法律改革(如1950年《婚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程设计。
- **编撰争议**:
部分读者指出内容编排较零碎,经典文本被切割为片段,缺乏连贯的注释与背景分析。有豆瓣评论批评其“按主题拆解但过于琐碎”,削弱了原著思想的完整性。
#### **四、社会影响与当代启示**
- **教育实践**:
书中内容被多所高校引入婚姻家庭法课程,如武汉科技大学张晶教授的慕课,通过案例教学将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与当代家庭问题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平等、互爱的婚姻理念。
- **理论生命力**: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书中对“情感商品化”的批判(如马克思关于“爱情异化为交换价值载体”的论述)仍具现实意义,为分析婚恋市场算法匹配、代孕产业化等现象提供批判工具。
#### **五、版本与收藏现状**
目前该书已绝版,二手市场流通版本价格在5元至65元不等,品相多为八五品。孔夫子旧书网显示,1982年初版存量稀少,北京、衡水等地藏家持有较多,部分版本因封面磨损或内页批注影响收藏价值。
#### **结语**
熊复主编的这部文献集,虽在编辑体例上存在争议,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婚恋家庭理论的“工具书”,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文本支撑。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文献的整理,更在于持续启发当代人对婚姻制度变革与人性解放的深层思考——如书中所言:“真正的婚恋自由,终将随私有制的消亡而实现。”
哲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