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发布 老王说明书 宣传中心
此板块可分享或者出售正经资源,不搞色情!

可以分享些学习资料,正经小说,各类资料。

正能量从我做起!
查看: 151|回复: 0
收起左侧

[学习资料] [自行打包] 论“西马”——红贝老师(mp3) [5+75.7 MB][百度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9 0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载信息分类
下载方式: 百度盘
来源: 自行打包
文件数量: 5
资源大小: 75.7 MB
解压密码: 上老王论坛当老王
解压软件: -
本帖最后由 rlhlxdrjy 于 2025-2-19 02:40 编辑 " {  E" Q7 n2 z(欢迎访问老王论坛:laowang.vip)
, {" m% a) m7 f" Y2 g) o(欢迎访问老王论坛:laowang.vip)
  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部分)
    1,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物质本体论的观点,也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的统一,重点在于“实践”而不在于“物质”。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本体论不是字面理解的那样:主张后来的人的实践是世界的本源。 而是,它认为以实践的社会化的人本身为出发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自身的意义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才能得到显现出来。举个例子,再借用马克思的话说: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大家千万不要把这段话理解成:马克思认为澳洲新出现的珊瑚岛,是地球上和实践无关的地方。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要是和实践无关,你怎么知道澳洲新出现了珊瑚岛?!”所以我的话讲到这里就很明白了:马克思对世界的起源并不感兴趣,他的精力投向的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所以他本人的哲学思考都是以社会化的人为出发点的,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是服务于人的,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意义,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彰显出来。所以称之为“实践本体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
    这就是“实践本体论”的真正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简单的认为意识是对物质的粗暴的反映论。 因此如果一定要讲这句话加以改造,那么应该是:意识是对主客体关系的反映,主客体关系具体化来说就是实践。  
    “离开实践的争论”,就容易产生一些纯思辨意义上的问题,例如“人死后会不会上天堂”,这类无法用实践进行检验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旧形而上学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和上一个问题一样,很无聊。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注意这里马克思讨论的也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或者说“人的本质的实现”,用抽象的概念对人的本质进行规定,这恰恰是马克思反对的。
    “物质决定意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必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里”主观能动性“是作为一个突兀的先验概念出现的,从逻辑上来讲,如果要解决这对矛盾,或者取消”主观能动性“,把物质决定论发挥到极致,然而这样实际上会走向类似宿命论的观点:既然一切都是由物质决定的,那么我们只要任由物质按照自然规律发生即可,在革命实践上,则表现为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当代左圈的”等待革命论“:我们只要静静等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自然发生即可。  
    2,世界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着的,并且不断地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世界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这是正确的,然而它经常被庸俗理解(它的具体含义将在第三点加以诠释)。这句话的问题还是老问题:脱离了实践去谈世界是绝对运动(赫拉克利特)还是绝对静止(埃利亚学派)不是马克思关注的问题。“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也是一种庸俗的理解,如果一定要用辩证法对于运动与静止做出规定,那么正确的说法应是:”运动中包含着静止,运动与静止这对矛盾统一于具体的运动“(具体下面举了例子)  
    3,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前半句基本正确,但是没有把我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精髓,后半句“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柏拉图的观念论,不是马克思的认知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系才是事物的本质,脱离关系谈事物只能陷入机械论。实践这种能动反映的不是客体本身,而反映了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主客体的关系以某种形式投射在主体中,以形成意识。如果认为意识还只是对客体的反映,那么这样的能动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不是社会规律决定实践,恰恰相反,是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了社会规律,决定了社会现实(实践本体论的意义只在“人”身上有效,单纯脱离社会与人而在自然的角度里去理解,那么毫无意义),于人本身而言,实践优先于一切,并且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确定人本身的意义。
     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群众,那么,真理掌握在群众手里的论断,就是如此推断出来的。 那么,在没有人的存在之前? 在没有人之前,世界是自在存在着的。
    人出现之后,人的主观与世界的客观交融,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接轨。 在人能动的实践角度下,世界的模糊的性质得到显现,这是一种相对的、衬托性的显现。所以人的知识、真理,也只是人当前实践水平的具体产物,带有历史性和局限性。 所以也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先验的、永恒的世界本质,因此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实事求是。
   世界的本身结构不能等价于也无法等价于人的认识结构。当下社会的一切所谓真理只是人的实践的具体产物,亦受制于历史性。正如内在和外在的本质在自我的实践认识中同时显现一样。
   目前而言,主体与客体的综合的对立统一关系——实践,大概才是让人能够确定实际意义的,即实践本体。
   过去的历史也是如此,它是作为一个部分与现在的历史相统一的,而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既定在那里,不然只会导出历史决定论。 但是,不能将个人的经验在没通过普遍的社会实践交往前,就当作普遍真理,并且强迫民众接受——这是宗教。这就是实践本体论。 由此实践本体论的观点,马克思还将他们这种唯物主义者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4,世界的万事万物运动的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所推动的,外在的因素是第二因素。  说矛盾是运动的动力,这是正确的,然而这里对于运动的规定本来就是在一个系统之内的运动,不存在什么“外在因素“。
   关于矛盾是运动的动力,有条件可以阅读《资本论》,是这一条规律的生动运用。在这里可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  以(最基本的)机械运动为例:你下班走路回家。从空间位置看,每一瞬间,你 “既在这一点”(你经过这一点),你“ 又不在这一点” (你又要离开这一点,达到另一点 );从时间上说,你“ 既在此瞬间” ,(你经过此瞬间),“又不在此瞬间” , 因为此瞬间要流逝,过渡到彼瞬间。正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运动)和间断性(静止)的辩证关系, 形成了你具体的运动。可知,二者统一于汽车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矛盾的。
    小练习:如果看懂了这一部分,可以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去解释芝诺悖论 由此可见,讨论运动与矛盾的关系总是基于一定的体系而言,脱离这个体系去谈什么“外在因素“没有什么意义
    5,世界的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是辩证的,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它是可以由实践认知的。
    关于这一条,引述一位同志的论述。
    在毛泽东之后,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虽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中遭到抵制,但是以物质本体论为核心的教条独断还远未终结,它仍然占据在中国的哲学界,以及高中政治的哲学教育的课堂。在那里,马克思主义成为一门颠扑不破的、神圣不可质疑的真理,这个理论的真理性不是由实践来保证,而是由政治权威。这恰恰是反辩证法质疑一切的革命批判精神的。  由于马克思留下的理论空间很宽敞,那么阐述他的辩证法,实际上就有可能是在自己创立一门超脱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历史中,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把服务于苏东官僚(以及当下中特社)的唯物辩证法丢进垃圾桶,是毫无问题的。
     唯物辩证法不仅为马克思招来许多臭名声,在中国还与中庸的道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和稀泥的“一分为二”的庸俗辩证法,也就是看待一个问题既要看到好处也要看到坏处。这是与粗糙伦理学加在一起的诡辩术,毫无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辩证法起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自己的叙述中,他给黑格尔的辩证法“祛神秘化”、“祛颠倒化”,才得以改造成功,也就是一般的理解为把其历史的唯心主义变成历史的唯物主义。不过阐述这种改造之前,先要理清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
    这是有文本依据的。黑格尔曾经在《小逻辑》里这样讲过他的方法论: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 : “(a)抽象的或知性 [理智 ]的方面(dieabstrakteoderverstaendige); “(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iedialektischeodernegativ-vernuenftige); “(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 (diespeculativeoderpositive-vernuenftige)。”  ————《小逻辑》,黑格尔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并且分析总结出来的,有三条信息:
    第一点,“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所有这三个规律都曾经被黑格尔以其唯心主义的方式只当作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第一个规律是在他的《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即存在论中;第二个规律占据了他的《逻辑学》的整个第二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即本质论;最后,第三个规律是整个体系构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第二点,既然人的意识只是简单地自然界的反映,那么说明意识是完全可以被还原成物质的,这其实是庸俗的物质决定论,即物质本体论。这样的本体论里,人还有什么尊严可言?而且它无法回答实践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实践的核心地位。
    第三点,与第二点的问题等同,绕来绕去,最终只能不得不把物质等同于存在。 关于“物质”的定义,马克思虽没有明确给出,但是从他的描述用语,诸如“感性的”、“对象性”、“现实的”等等词语中,可以得知,物质是实践的对象,而非思维的抽象。并且,思维抽象出来的概念又如何独立于思维之外,成为决定思维乃至于是世界的本原的东西?
    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手稿中终结了这种无聊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并不是他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他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他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  恩格斯的自然观与他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一样,是一体的,所以对恩格斯自然观的否定,也是对其辩证法的否定。
    事实上,企图将自然科学与辩证法建构为一体的自然辩证法,并不是特别科学的。对此,爱因斯坦有话要说:  “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勉强出版的。”  ————《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意见》爱因斯坦   
    综合下来,可以看到这五条的表述每一条都有问题,且在革命实践上被无数人在误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误读。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把它抽象为一条条“规训“本来就是反马克思,反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完全等于马克思或恩格斯说过的话。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结论导向的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范式。它的要点,在于质疑“永恒”的社会结构,探究作为表面现象的社会结构之下隐藏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推动作用,并借此研究来批判地改造现实社会。即理论联系实践。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某些著作中违反了这个分析准则,那么他们的这些著作就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的。
. H6 l# R! v6 n* v5 a(欢迎访问老王论坛:laowang.vip)
来自群组: 马列哲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点击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我们不生产资源,只做资源的搬运工。

app下载-tags标签-春满四合院-AvGood-Archiver-小黑屋- |网站地图